政大 GDSC 講座心得:解密業界設計流程與案例分享


Posted by ralphhong5465 on 2022-11-29

本篇文章為政治大學 Google 學生開發者社群(Google Developer Student Club, GDSC)Women Techmakers (WTM) 團隊合作舉辦之 UIUX 專家講座的學習筆記與心得,這場活動是在 10 月 26 日由臺北醫學大學 GDSC 社長 陳宇心(Eunice)帶來的「UI/UX 概念初探 + Figma 上手:UI 原型製作工作坊」後,針對 UI 與 UX 的進階講座。

講者陣容

重點節錄

兩位講者分享的內容都圍繞在過往擔任設計師的實務經驗,第一部分摻雜了設計相關理論、第二部分則提到開發流程與工具等。

第一部分:UI UX Know-how

講者 Lynn 在最開始帶出由丹麥設計中心提出的「設計階梯(design ladder)」 理論,依照產品開發階段、公司發展程度,可分為四個層次:

  1. 無設計(non-design):產品剛被做出來時,其發展方向僅來自少數人的想法,基於用戶的觀點並沒有真正參與決策。
  2. 以設計為美學(design as style):待產品基本功能確定可行,則會開始針對「產品外觀」進行美學上的優化。
  3. 以設計為流程(design as process):設計不再只是錦上添花的表面功夫,而是被整合進開發流程中,從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思考。
  4. 以設計為戰略(design as strategy):設計也是公司理念與目標的一部分,能夠與其他面向一同推著團隊成長。


丹麥階梯圖(Kretzschmar, 2003)

在簡單講解理論後,講者接著分享自己在 AJA 大予創意的實務經驗。AJA 大予創意是一間口碑非常好、專注於使用經驗的設計顧問公司,成立至今 15 年來,合作並獲得超過 70 個國內外企業的肯定,講者在分享中引用了 AJA 官網的公開案例-「和泰 yoxi-your taxi」。

yoxi 會接觸到的使用者包含企業端(2B)與客戶端(2C),兩者的使用情境不同,設計的方向也要隨之調整。2B 端主要是給司機使用,考量到工作時長、工作環境與對專注度的要求,設計以簡潔易讀為主軸,要能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清楚呈現司機想知道的資訊,例如營收、熱點地圖等;2C 端則是給搭車的客戶使用,在提供流暢的使用者體驗外,也透過大量的企業識別相關主題呈現,加深用戶對於 yoxi 品牌的印象。

第二部分:淺談數位產品思維

講者 Wendy 在一開始便秀出一張「要好、要快、要便宜」的圖,兩兩的交集多半不是消費者會滿意的結果、三者的交集更是完全不存在,而設計師便常常在類似的要求下被賦予各種任務,挑戰不小。

產品的誕生需要多種角色合作,包含前端工程師、後端工程師、測試工程師(quality assurance, QA)、專案經理(project manager, PM)等。開發的流程主要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「瀑布式開發(waterfall)」,表示把所有開發流程跑完之後,產品才上市;另一種是「敏捷式開發(agile)」,透過制定每個短衝(sprint)的目標,快速依照變化需求進行調整。

現今的產品開發流程以敏捷式為主軸,之前在 AppWorks School 受訓時也是用這種方式做專案,跑當下非常熱門的 Scrum 流程,因為這種方法實在太紅,導致我逐漸建立「瀑布式開發比較差」的印象,但講者卻提出了瀑布式開發的實際案例「瑞健醫療 SHL 藥物運送系統」,因為專案規模較小,開發時程大約僅三個月,若採用敏捷式開發,則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在會議上,這就是瀑布式開發適合的情境。就像所有的工具與方法,選擇開發流程時,「不是找最好的、而是找最適合的」。

問答時間

活動尾聲有約一個小時的問答時間,兩位講者與在場其他領域專家在回答 slido 上多種不同問題的同時,也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與觀點,這個階段的收穫完全不亞於前面的講座時間。

(照片由政大 GDSC 提供)

以下列出幾個我提的 & 印象比較深刻的問題:

設計多半具有主觀成分,是否有客觀的量化評估方法?

一種是眼動儀的熱點分析,透過追蹤使用者眼球移動取得數據,或者透過 hotjar 等熱點分析工具,追蹤使用者行為;現今比較常做的是 A/B 測試,藉由比較不同版本的數據,得知使用者偏好。

如何決定顏色色號?若兩顏色眼睛看起來一樣時,怎麼挑?

如果是從零到一發想主題與搭配顏色,則以主觀判斷較多,但若已經有主題顏色,挑選其他配色時就要留意彼此的搭配效果;若出現同一色系但色號不同,則可能為誤植所致。

最常跟設計師吵架的團隊角色是什麼?為什麼會發生?如何化解?

其實設計師跟每個角色都會有觀點與意見不同的時候,根本原因是「不清楚其他角色的困難點」,要能夠在意見分歧時找到各種角色都認可的解方,根本方式就是要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、想什麼。

切版應該由設計師負責、還是前端工程師負責?

(設計師觀點)應該由前端工程師負責,但設計師若能夠具備 CSS 或相關延伸函式庫的能力,與前端工程師的溝通會更順暢,若做出來的畫面無法透過樣式碼呈現,也能夠更快理解其難處,以及可能的調整方式。

前端工程師是否也需要有美感?

(設計師觀點)需要!前端工程師的許多工作都跟畫面有關,且會與設計師密切合作,理應也要有美感。值得一提的是,連後端工程師也被認為應具備美感,因為後端也會跟前端合作,例如在設計 API 時,如果已經考慮在畫面上的呈現方式,前端團隊使用時會更方便。

結語

「設計」一直是我只聽過表面、卻未曾探究裡面的領域,雖然國中就讀美術班,求學、乃至就業後的同儕也有不少人在這個領域耕耘,平常聚會倒也不太容易聊到他們的專業,工作上的互動則頂多是提需求、看成果,因此,這場講座可以說是我在 10 月 26 日的短講之後,第一次深入聆聽設計師的經驗分享與洞見。

我曾經感到十分疑惑,畫面好不好看、產品用起來順不順,不是只差在「使用者用起來爽不爽」而已嗎?把這錦上添花的層面拿掉,對產品、乃至於公司有什麼影響呢?Lynn 在分享的尾聲提到 2020 年花旗銀行烏龍事件,因為使用者介面設計問題,居然就導致轉帳時,把原本應給債權人的 780 萬美元匯成近 9 億美元,透過訴訟追討仍敗訴,造成虧損。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,原來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體驗不是只關注「好用」跟「不好用」,如果設計上有瑕疵,是有可能導致使用者犯錯,付出巨大代價的。


截圖自數位時代報導

在工作內容方面,兩位講者雖然都是設計師,但工作時實際花在設計專業的時間非常少,只有約 30%、甚至不到 10%,剩下的時間都是在「溝通」,跟之前聽到的工程師工作狀況十分類似。在開始跟職場接觸後,我發現不管是什麼角色,哪怕是一般被認為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科學家、工程師等,其實都非常注重「溝通」與人際關係,跟大學以前講求作業或考試成績及 GPA 十分不同,甚至求職面試時,也是注重溝通過程勝過最終結果,而要能夠跟不同角色順暢溝通,保持開放心胸,理解不同領域的人在做什麼十分重要,這也是我就算未來不以設計師為職涯目標,這場講座還是聽到忘我的緣故。

活動尾聲,政大 GDSC 社長 Kyo 詢問大家「滿分五分,今天的講座給幾分?」,我沒投三分、沒投四分、也沒投五分,因為我想選的是「超過五分」!因為講座時間較久,如果有其他安排其實可以提早離開,但我可是坐好坐滿待到晚上十點、綜合大樓阿伯開始趕人為止,而且還聽得不過癮!所幸,Wendy 推薦了兩個設計主題的播客節目「設計游牧(Design Nomads)」與「No Shortcuts 沒有快捷鍵」,Lynn 也有經營一個播客節目「空想科研(Kuusou Science)」,如果對設計主題的分享依然聽得意猶未盡,就持續收聽這些廣播節目、接收新知吧!


活動尾聲大合照(照片由政大 GDSC 提供)

參考資料

  1. Climbing the Design Ladder: Step by step
  2. YOXI — AJA Creative
  3. 3人把關,還是錯匯9億美元!從花旗銀行烏龍事件看商業軟體的UI設計問題

#政治大學 #Google Developer Student Club #UI #UX









Related Posts

System Design - Short URL System

System Design - Short URL System

Chapter 4 評估數據品質

Chapter 4 評估數據品質

【Day 2】Docker Image (映像檔) & Dockerfile

【Day 2】Docker Image (映像檔) & Dockerfile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