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研討心得:給未來職場新鮮人的你:知道履歷與面試是怎麼一回事嗎?


Posted by ralphhong5465 on 2022-11-08

「專題研討」是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唯一的必修課,每週都會邀請業界或學術界人士到系上進行專題演講,主題多半與講者的研究領域有關,但本週主題「給未來職場新鮮人的你:知道履歷與面試是怎麼一回事嗎?」卻顯得非常不一樣,內容不再是硬梆梆的學術研究,而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議題:求職。


當週專題演講公告

在講座開始之前…

早在剛開學、系上公布全學期的專題研討演講主題時,我就對本週的講座十分期待,回想起來,心情跟剛升大一就狂逛就博、到處打聽求職狀況的那段時間有些相似,但在曾短暫進入職場、再回到學校後,面對這類求職主題的演講,感受又有那麼一些不同,畢竟此時的自己,對於職場已不再只是「想像」,而是在真正經歷過社會洗禮後,更加清楚這些資源能帶來的實質幫助。

本次的講座由蔡銘峰老師主持,講者共有兩位,分別是 KKStream 的技術長 Drake 與 Gogoro 的人資 Derek(兩人的英文名直翻剛好都是「德瑞克」)。在課前通知中,助教邀請我們分享手上的履歷,這些履歷將有機會成為投影片上的範例,由講者給予回饋、甚至是診斷,此時我正好有一份在 AppWorks School 培訓營尾聲產出、原本要用來找工作的履歷,雖然之後不太可能再用這份履歷找工作,但既然有免費健檢機會,我還是把握機會把履歷寄出,在好奇會得到什麼回饋之餘,不免有一絲絲緊張,畢竟這份履歷將會呈現在所有修課學生面前。

「履歷」

我們一般找工作時常用的「履歷」,英文叫「resume」,跟 CV (curriculum vitae) 有很大的不同,前者相當於名片,是讓人資或用人主管快速認識我們的工具、後者則是個人過往所有學經歷的詳細內容,使用時機相對較少。

人資或用人主管平均閱讀一份履歷的時間是多久呢?答案是 20~30 秒。什麼?我們可能寫了兩到三天的履歷,公司居然只花不到一分鐘閱讀!我們不妨換個情境思考:其實公司在找人選時,跟我們找另一半的感覺有點像,而當我們在交友軟體上找對象時,一般會用多久的時間決定要將其左滑還是右滑?通常只有三到五秒,因為我們很忙、後面可能還有很多人選,第一眼看到若覺得不適合自然就會略過,公司看履歷時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正因為公司閱讀每個人履歷的時間都非常短,兩位講者都強調要換位思考,從「人資或用人主管希望看到什麼」的角度切入,寫出來的履歷要能呈現自己符合該職缺對應徵者的能力要求,而非在應徵財會職缺時,寫自己具備多國語言能力。但要如何知道該職缺對於應徵者的能力要求是什麼呢?看人力銀行或官網!每間公司開職缺要寫「工作描述(job description)」與「條件要求(requirements)」時,都是經過不斷提煉重點而成的,有這麼容易取得又寶貴的資訊,真的不要白白浪費!

「面試」

經過履歷篩選後,緊接而來的就是「面試」環節。面試的必考題是什麼呢?相信只要有面試經驗的人,都會知道一定會以「請自我介紹」、或英文版的「Tell me about yourself」開始,這也是我們最有時間準備的問題,因為每間公司、每個職位必問。

自我介紹最重要的便是「簡潔扼要」,最好可以在一分鐘內結束,有些時候可能會感覺只是把履歷上的內容重複講一次,但事實上,不論是履歷或面試,重點都是「凸顯自己跟這個職缺吻合」,而且一樣要從公司的角度思考,畢竟,雖然面試官都不會明講,其實他們內心想問的是「為什麼要用你、而不是用別人?」。

主講人在演講中分享了過往許多人申請「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(CSAIL)」的失敗經驗,這裡貴為全球頂尖的實驗室,申請者不外乎都是 GPA 達 4 以上、有豐富社團經驗、研究成果也都很猛的菁英,但這些人為什麼會失敗呢?很簡單,就是在這些菁英中,上述經歷一點也不特別,就算說有看過實驗室最近的幾篇論文,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,真正有機會雀屏中選的,是有自己洞見、可針對相關研究提出看法的人,就算講的內容是實驗室早就試過、而且失敗的,也會因為讓人感覺這個人「可以搞出很多有趣的東西」,提高用人單位對自己的興趣。

聽後感想

記得兩年半前從芬蘭回國、要再次找工作時,我曾經感到十分徬徨、迷惘,每次面試完都直接知道自己不可能錄取,但弔詭的是,前一年我找工作反而出奇地順利,幾乎是面幾家上幾家,從剛當完兵的「極度順利」到有工作經驗後變成「越找越挫折」,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,出社會後一陣子不是應該要比剛當完兵的應屆畢業生更有方向嗎?

隨時都要準備好履歷

後來我才發現,履歷不是要找工作時才開始準備的,而是無時無刻都要累積,剛當完兵的我能夠找工作找得如此順利,只是當下景氣好、且應徵職缺都非常歡迎一張白紙罷了,等到已經不是應屆畢業生,要到求職時才回頭去想自己透過前一份工作累積什麼,常常是頭腦一片空白。

於是,在大學畢業的兩年之後,我終於開辦了領英(LinkedIn)帳號,逐步把過往的經驗補上,至少每季更新一次,哪怕只是改個一、兩行都要更新。領英與 CakeResume、Yourator 或 104 最大的區別在於:它不只是我們放履歷表、廠商尋覓人才的地方,也同時是一個社群網站,跟臉書一樣可以在上面發文、按讚、回覆、追蹤粉專、發送私訊,更可以透過許多人資、獵頭或公司高層的分享,認識目前就業市場與產業樣貌,因為內容實在非常豐富,我現在每天掛在領英上的時間幾乎已經跟滑臉書、Instagram 的時間持平、甚至超越。

在提供給講者的履歷中,我也放上了領英連結,主講人說他真的有點進去看,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履歷內容、乃至於領英頁面的重要性,上面的內容一定要是「隨時準備好接收新機會」的狀態,據已經累積一定工作年資的朋友分享,其實許多非初階的工作機會都是廠商自己或透過獵頭主動尋覓人選、而不是在網站開職缺等人應徵,自己不管透過工作、業餘活動或社團累積什麼成果,都要定期更新,才不會讓自己平白損失一些理應適合自己的機會。

當作業不再只是作業

在兩個小時的演講中,講者提到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,就是「不要把作業只想成作業」。其實在資訊領域有個好處,就是不論是否在職,隨時都可以累積、展現自己的作品,如果求學時期沒有閒暇做一些額外專案(side projects),修課的作業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

修課的作業?那不是大家都有嗎?有什麼特別的?但如果跳脫修課的思維,把「作業」想成一件「作品」,感覺會非常不一樣。修課時的我們,關注的是如何拿到學分、衝高 GPA,但如果用「作品」的角度看待,這作業就不會止於學期結束、拿到成績的那一刻了,它可能會再跟著我們好一陣子,甚至成為求職時個人作品集的一部分,到了那個時候,自己可以拿出什麼料可能遠比成績單上的一個等第或數字重要得多。因此,可別只想著達成基本要求就好,可以優化的地方就盡量去優化、可以寫的自述文件(Readme)就寫上去,隨時讓這件作品是「準備好呈現給外界看」的狀態,其實就跟履歷的概念相似,否則到大四或碩二畢業前才想到要回頭整理檔案,又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。

「情境」的重要

在進入「自我介紹」的環節時,主講人邀請一位勇者現場演練,不怕死的我就成了那位勇(炮)者(灰)。這讓我想到三個月前在 AppWorks School 進行這項活動時,人選是用抽的,當時真的很考驗那些「幸運人士」的臨場反應,不過我並沒有成為那些「幸運人士」之一就是。

我自覺這次的表現並不算好,主要原因是目前料還不夠多,很難講出自己有什麼「價值」,最終只是列出一堆之前在 AppWorks School 練過的技術名詞而已,就算可以用「某某專案、某某成績」這些字含糊帶過某些假設情境中並非最關鍵的詞,依然不是會引起別人興趣的自我介紹。

講者提到非常經典的「STAR 原則」,先從情境(situation)理出任務(task)、依據任務採取行動(action)、並說明行動後產生的結果(result),這讓我再度想到在 AppWorks School 的個人專案時期(AppWorks School 帶來的後續影響也太多了吧!),校長與導師都不斷強調,要能呈現自己的專案「解決什麼問題」,重點不是會多少技術、而是會不會用手上可以掌握的工具,解決現有問題,畢竟這才是真正貼合職場的情境。政大「Google 學生開發者社群(GDSC)」與交大「哈哈是UX啦」近期合作推出的「選課系統再設計」就是非常亮眼的專案,因為「既有選課系統不好用」這個問題,透過 UI、UX、技術、行銷等團隊合作,推出更易上手、且功能更多的選課平臺,並累積上千名使用者。剛好此項目的主要成員也有到現場聆聽,看到他們自信滿滿說出過往做出這項專案的心路歷程,不免也讓我對於重返校園的這段期間有了更多期許。

結語

在這場講座前不到一週,我才剛寫完「寫在程人頻道訪談之後…那些在 AppWorks School 學到的事」這篇文章,程人頻道的訪談也才剛公開發布,兩者內容都提及了我在從 School 畢業後重返校園一事、且十分珍惜校園生活的一切,那究竟珍惜的點是什麼呢?

一來,我是個轉職+跨考生,在資訊相關領域累積的成果十分有限,回頭看當初在 AppWorks School 寫的履歷,總覺得有些空虛,會的東西不夠多、不夠紮實,以及更致命的:無法說明自己透過這些技能與工具解決什麼問題;二來,在寫履歷時就已經覺得空虛了,如果要面試,當然更常腦袋一片空白,完全無法展現三年前面旅遊與航空業的那股自信,就算掌握的撰寫履歷與面試技巧再多(例如:履歷客製化、製作面試簡報、面試後寄感謝信),當別人看了我的 GitHub、面試問一些觀點類的問題,總是充滿被扣分的可能。

今年八月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後,我覺得自己還沒把當時應養成的技能點滿,但已經對可以進步的地方更有方向。政大是一間資源頗豐的學校,足以讓我遇見很不錯的同儕,一起努力,也很感謝系上的用心安排,以及兩位講者精彩、豐富又實用的分享內容,這場講座或許是專題研討課程各場演講中時間最長的,卻也是我聽得最專心、從頭到尾都全神貫注的一場。

大學時期的我,很難感受到學校課程與課外資源究竟對未來有什麼幫助(即便當時是在資源更多的學校),現在的我只要想到前一、兩年求職時,那種因為不知道能端出什麼菜而焦慮的自己,就更知道在學期間的可貴,以及學生時期可以把握的每個機會。人生可以當全職學生的時光已經進入尾聲,期許在離開學校的那一刻,不會愧對於那個當初誤打誤撞而重回學生身分的自己。


#政治大學 #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#專題研討









Related Posts

Babel

Babel

MTR04_0618

MTR04_0618

[Note] React - Hooks: useMemo

[Note] React - Hooks: useMemo


Comments